分享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终身社交--参加活动的人都有病?

小A 发表于 2019-3-4 10:55:50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531


群主19年立的flag是出书,每周出两篇文章,年底整理成书,名《终身社交》上一篇:你真的不会相亲


篇头声明:
从我视角来说,我说的都是对的。
扛精请直接看底部有惊喜。

我有故事


我有一个朋友,很外向,有很多的活动,也会玩,但在了解A伙伴以后,
他说:

我真的无法理解,为什么会有人参加这样的活动,跟一帮陌生人在一块,有什么好聊的,是不是参加你们活动的人,心理是不是有什么病啊。

(Excuse me?)

听到这,虽然我内心很想把他弄死,但我还是给他分享了三个故事:

一、
印象是2007年,我当时在杭州出差在客户公司,记得当年敲代码敲得如痴如醉,跟吸了毒似的沉溺其中无法自拔。

一天,我正敲代码敲得物我两忘的时候,忽然电脑弹出了一个卖东西的页面,广告洁癖的我,马上关掉了。

后边打开几个页面,又弹出来了,心里暗骂道,这个垃圾网站,怒关,连带的,后边几年对这网站厌恶不已。

那是个什么网站呢?淘宝!



二、

印象里,我很早就看到过比特币了,当年很多的时候,看这标题,潜意识中会觉得:比特(计算机存储单位)还能当货币?

越看越像程序员就是上帝,拥有对这个世界编程的权利一样科幻。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愚人节程序员界的玩笑。

第二次离我比较近的距离是,我很早也订阅了得到上李笑来的专栏,听这哥们老吹比特币,我也没当回事,心想:

你们都玩过了,哪还有什么利润空间。但后来,回想起来,可能正是由于那一两年李笑来不断地给这个市场洗脑,

后边比特币涨了好大一波行情。 身为老程序员,对此,我也只是过客。


(18年我秉着拥抱变化的态度,对比特币和区块链研究后,发现即使是击鼓传花的骗局,也依然是有合理合法的赚钱之道,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说)


三、

我还有一个朋友,跟我一样intj,i即为内向,能量来自内在的思考,比较享受自己的小世界,觉得过多的社交是没有意义的,有点信奉社交无用论,只喜欢跟自己合得来的人聊。不喜欢跟陌生人打社交。

自从她参加体验过活动后,跟陌生人也能聊很久,发现自己以为的并不是自己以为的,后边开始越来越喜欢参加活动社交,欲罢不能,目前是A伙伴的铁粉。(真香)


都闪开,Nick老师开始哲思了,智商不够的赶紧充值或绕道

分享完形而下的故事,就来做做形而上的分析了。在西方哲学中,在柏拉图《理想国》第七卷,有这样的比喻,以下引用百度:
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;他们自小呆在那里,被锁链束缚,不能转头,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。

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,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;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,如同木偶戏的屏风。

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,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。

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。

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,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, 他最初会感到眩晕(就像才从电影院走出来一样),但是他会慢慢适应。

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,便会逐渐走出洞穴,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; 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,意识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影像,是不真实的, 于是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、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。

此时,不论出于何种原因,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,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, 也使他们走出洞穴,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,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, 根本不会相信,并且会绑架他,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。


首先

值得庆幸的是,做两年活动下来,拉了这么多人来参加活动,我没有被『杀死』,而是很多人加入了我的队伍。

其次
我有一个理念:一个人,不可能被所有人理解,但是可以尽可能去理解他人。秉承着这个理念,对于一些跟自己不一样的事物和人的时候,更多地会去思考这件事、这个人的『存在』(非指哲学意义上的存在)合理之处。

所有生物的第一优先级是为了求存(生存,繁衍是保证种群的生存),而不是为了求真(去看洞穴之外)。站在求存的角度,自然界中能量的获取有限,生物进而进化出一种本能,最小能量决策(不用百度,我造的词)。

表现出来的特征,往往又被人类社会批判,比如:懒、呆在舒适区......而这些词的反义词,勤快、喜欢走出舒适区,不断去地第一个吃『螃蟹』,后者作死或灭绝的概率确实高于前者。

所以,人天生就应该是保守的,喜欢呆在已经熟悉的领域,呆在自己的舒适区。这样比较容易小到能保证自己的生存,大到保证种群的生存。

其三
但是本能,能让自己容易生存下来,并不表示能让你生活得更好。人要生活得更好,就得需要更高端的能力『演绎』(智慧)能力。需要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。

回过头来看,文章开头说的朋友,面对自己没体验过的东西,就如同洞穴之喻中的囚徒一样,返回的囚徒告诉他外边的世界,他本能地用自己已有的经验(洞穴)去做推断(洞穴外的世界),用熟人社交来推断陌生人社交,之前见的都是白天鹅,请问,如何能归纳出黑天鹅出来?1000年前的人,穷其毕生的知识,想破脑袋,能理解手机是什么玩意吗?

在信息缺失的前提下,必然推断出错误的预判,然后冠以『参加陌生人活动的,是不是有病?』来让自己逻辑自洽,给自己一个合理、满意的答案。

从理性角度,原来是熟人社交,如果再引入陌生人社交,就是 1+1=2。存量是增加的,从数学公式来说,就是一笔划算的买卖。但是呢,既然是做买卖, 就肯定会有成本与风险。如果是第一个去吃螃蟹,之前从来没人吃过,如果自己第一个去干,有50%被毒死的风险。如果前边已经有人吃过了,被毒死的概率就很低很低了。

从规避风险的角度,分享一下我这个做过黑客的程序员的思维方式:
1、背调社群、组织者。有百度的方式,也有问之前参加过活动群员的方式。

2、地点是否是公共场地?如果是,网上查一下有没有酒托饭托的黑历史。

3、如果地点是私人场地,查一下组织的历史,组织者的背景, 然后参加前,发信息给朋友,报上位置,进门后,如果半小时失联,报警。

4、人身安全没问题了,剩下就是成本的问题了。 几百块钱的活动,得犹豫一下,就几十块钱的活动,想啥呢?

5、风险控制好,成本可以接受,剩下就是活动质量的问题,万一体验不好怎么办?
一次在我家的轰趴中,一个HR小姐姐,带着自己的老公一块参加活动,后边越聊越开心,才跟我们说: 来的时候就想,万一体验不好怎么办,大不了中间找个理由溜号嘛。最后活动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,最后聊得比较晚,被我赶走的:)

理性分析下来,从结果看1+1=2要大于原来的熟人社交的,控制好风险,成本可控,而且自己也没有参加了一次活动,就错过了一个亿的生意, 有什么理由不体验一下?来看一下黑天鹅长什么样呢?

重点回顾
  • 一个人,不可能被所有人理解,但是可以尽可能去理解他人
  • 每个人都有没见过的『黑天鹅』,人类能发展至今,就是不断地发现和拥抱『黑天鹅』
  • 控制好风险和成本

篇尾声明
从某个角度看,我一定是错的,
文章有风险,采信需谨慎。

查看历史群主文章,回复公众号:群主专栏



没找到任何评论,期待你打破沉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