░ 线上活动注意事项 ░1、本活动为微信视频群聊版线上活动。 2、为了让大家有个更好的体验,每个人都需要打开摄像头,否则谢绝参加。(关摄像头的体验真的不好)
░ 关于主持人 ░Coco 下边视频的女生 内蒙骑马射箭的INFP 教育心理学gap year 探索内心与世界
主持风格: 关注察觉每位参与者的感受与情绪 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创造平等温暖尊重的对话场域 捍卫每个人的心理边界
活动寄语: 走心的活动,是我想给予参与者 卸下防备,心灵喘息的空间 不用担心被指责,被评判, 只需要踏实地做自己,感受自己与他人情感的流动
[视频号]120[/视频号] ✨ 写在开始在一个把人变成“标签”、“观点”、“工具”、“功能”的时代, 在这里,我们把人重新当成活生生的人去靠近。
我们想走进你的内心世界, 也邀请你,走进别人的。 我们不玩套路,不拼人设, 只想一起感受真实、完整的彼此。
这不是只是一场社交, 这是一次人与人的回归。
░ 参加必读 ░本活动人少深聊,含领队4人成行。
░ 活动介绍 ░我们习惯了聊天,却很少真正交心。 我们习惯了分析对话, 却很少去体会对方此刻的情绪。 我们在社交中越来越擅长应对, 却也越来越不擅长走进另一个人活生生的内心世界。
走心,是一种能力,也是一种愿意靠近的勇气。
💡 什么是“走心”?什么又是“走脑”?“走心”,不是情绪泛滥,也不是感性的专属通道。 “走心”的本质, 是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 ——一个有情绪、有经历、有信念、有困惑的人。
而“走脑”则是一种我们太熟悉的交谈模式: 快速提问、快速回应、总结概括、表达立场——高效、理性,却也可能疏离。
走脑的交流更像是信息处理; 走心的交流,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靠近。
走心,是在说:“我想理解你。” 走脑,则是在说:“我想搞清楚你。”
🧠 走心≠感性;理性人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多人误解“走心”,以为那是感性人的专属场域。 但实际上,每一个人都有内心世界,只是表达方式不同: 感性的人用情绪表达:伤心、激动、兴奋、沮丧; 理性的人则可能用逻辑组织、概念结构、判断推理来回应世界;
但感受,是共通的。 走心,并不是特指情绪, 而是包括理性与感性的“真实表达”。 你可以走心地讲一个悲伤的故事, 也可以走心地讲一个逻辑清晰的观察。
🚪谁容易“不走心”?我们为什么回避走心?不是谁“不愿意走心”,而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走心,或者不敢: 有人怕“讲了也没人懂”; 有人怕“情绪一旦释放就收不回来”; 有人怕“展现脆弱是一种负担”; 也有人早就习惯了隐藏,把自己“包得像个精致的包装盒”,或者给心打上了盔甲。
但没有人是天生疏离的。 只是我们太少机会, 被允许成为一个完整的人, 而不是一个“合适的人”。
👁🗨 走心的“正确姿势”是什么样?在这场活动中,我们将不做表面寒暄,而是尝试“用心靠近”—— ✅ 倾听,不打断、不评判:不是“为了回应而听”,而是“为了理解而听”。 ✅ 看见,而不是判断:不是“你这样太敏感”,而是“我感受到你此刻真的很难”。 ✅ 表达,而不是隐藏:讲出你是怎么感受这个世界的,而不是你“应该怎么做”。 ✅ 尊重,而不是修理:当一个人说出他此刻的困惑,你不需要解决他,只需要陪伴他走完这个表达。
🤝 为什么“走心”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?因为我们都是人,而不是功能。 你不是“一个回答问题的人”, 不是“一个好相处的人”, 不是“一个社交顺畅的人”。
你是一个有血有肉、 有过去、有脆弱、 有希望的人。
当一个人愿意在你面前真实地打开自己,你会突然发现: “原来他也和我一样,有迷茫的时候。” “她不是一直那么理性,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。” “原来我们虽然背景不同,但情绪共通。” 人与人的亲密,不在于你说了什么高深的话题, 而在于你是否让对方觉得:“我被理解了。”
💬 我们会一起聊些什么?- 你人生中曾被“真正理解”的一次经历是什么?
- 你最怕在社交中暴露的部分是什么?
- 在别人眼中你是理性/感性?你认同吗?
- 有哪些话你常咽下去,但其实很想说出来?
- 你如何看待“人与人之间的理解”?它重要吗?
- ...
- (官方会提供100多个话题,你也可以带你的故事来聊)
除非特别声明,活动费用默认仅包含: 活动组织费和饮用水(一般是纯净水),如有多出,属于免费额外福利。
4号线上海体育场站4号口下步行700米左右 
1号线 11号线 9号线徐汇站2号口步行400米左右 
1号线、4号线 上海体育馆4号口步行 800米左右 
|